您的位置:1健康产业资讯正文

不能不懂的中医体质学说

2017-04-16 17:49:54  阅读:4178+

  博大精深的中华养生理论,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了追寻养生文化的奥秘,我特地走访了对养生文化深有研究,并大力提倡体质养生的北京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高级工程师、总经理黄永刚先生。

  据黄永刚先生介绍,中华养生是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身体,防治疾病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中华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整个中医学说就是广义的养生学,她是中华养生的主体,她有别于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岐伯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可以说是中华养生的精髓。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在《黄帝内经》中也曾提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就是依据生命的发展规律,保养生命、愉悦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正确理论和方法,就是防止疾病或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的方法,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治未病”的境界。黄总概括和总结了中华养生通常的几种方式: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自然生长的法则,顺应自然规律,安排生活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四季养生、时辰养生等方法。四季养生是根据四季的变化,按照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时辰养生是根据在一天中的不同时辰,调整生活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如7:00—9:00胃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吃早饭,对养护胃的功能大有益处。

  △体质养生:就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类型采取食疗、运动、四季养生等综合的调养方式,不断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经络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经络原理,利用拔罐、刮痧、按导、艾灸等方法,以激发人体的自动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比如心火旺引起的心烦失眠就要梳理心经,以泻心火。

  △饮食养生:是根据身体的生理需要,给予不同种类食物的摄入,以达到平衡脏腑阴阳的目的,保障身体健康。如不同颜色的食品滋养不同的脏腑。

  △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活动,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情志养生: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对身体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而运用有益的感官刺激,调节情绪到良好的状态,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如听音乐、赏字画、与人交流等。

  △居家养生:对日常生活包括居住环境、作息、劳逸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如居住在朝向适宜、通风良好的房间,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等对身体的健康就很有利。

  这里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个性化的体质养生。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体质现象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黄帝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如按五形分类法把人分成25种体质类型和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分类法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类型。

  20世纪70年代末,王琦、盛增秀等一批学者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1987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纪要》确定了“体质学说”及“体质”的定义。

  1995年《中医体质学》的出版,使中医体质理论完成了由“学说”到“学科门类”的转变。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成为对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辨识的标准化方法和工具。体质研究进入了公共卫生服务和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全国多个省市大力推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中将体质辨识纳入体检项目等,标志着体质辨识被广泛应用于健康体检及个人保健,在“公共卫生”的实践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标志着中医体质学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3月26日发布、4月9日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依据不同体质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心理活动等三个方面的特征,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

  体质大致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遗传性:个体体质的特点、体质的差异、个体体质的形成都是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经过自然、社会、境遇、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这种由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对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不易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多样性: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后天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使个体体质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即使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体质特点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体质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之外,还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可变性:体质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每一个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也会因为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体质发生变化,表现为与机体发育同步的生命过程。后天生活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影响作用,生活条件、饮食构成、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都可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作用。

  △趋同性:由于遗传及处于同一历史背景、同一地方区域,或饮食起居条件比较相似的人群,其体质较易呈现类似的特征。在相同的时空背景下,体质的趋同性会导致某一人群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倾向性。因此,体质可以客观分类,同种体质类型的人其发病具有共性,也使群体预防和群体治疗成为可能。

  △可调性:体质的形成是先天、后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这就使体质的调节成为可能。正因为这样,针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或改善某些体质的偏颇,可以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促使体质向好的方面转化,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

  黄总认为:体质养生是传统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中医现代化的有力推动;体质养生是中华养生“治未病”的有效措施。体质养生的出现使系统化的治未病成为可能,找到了体质的短板,明白了易感疾病,运用食养、动养、四季养生等各种养生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质调养,不断地补齐体质的短板,做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普通百姓创造了一种全面系统的针对自身体质进行调养的养生模式。

  将人的养生问题由忽略个体差异的“笼统化”,转为重视人的体质差异的“个性化”与分类调养的“系统化”相结合的新思维,可以应用于健康状态的、亚健康状态的、慢性疾病及康复期的人群,进行健康评估,生活行为指导、养生保健、协助医疗和病后康复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消费者避免了养生的盲目性,有助于真正改善健康状态,并节约金钱和时间,提高了针对性。体质养生强调对各类体质进行持续综合调养,使养生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质养生会使人少得疾病,也减少了治疗和药物对人体的伤害。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